积善禅寺位于普陀区展茅街道干施岙村,寺处平地,坐西向东,四面环山,风景秀丽,道路通达,是广大信众理想的宗教活动场所。本寺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,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于祖师僧文相建立,原名为:积善庵。据清康熙《定海县志》及1997年编撰的《展茅镇志》载:积善庵原有殿房24间,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改住尼师。
新中国成立后,寺院改作驻军仓库,1983年毁于大火,仅剩前大殿3间。1994年8月,经普陀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开放,1994年和1995年分别建左右厢房10间,1996年重建天王殿。1997年新建大雄宝殿,供奉3.6米高的白玉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坐像三尊,并拆旧大殿3间,重新改建厢房16间。其中大雄宝殿为5开间,高16.8米、深22米、宽26米,建筑雄伟,所供玉佛清一色从缅甸进口独具特色。2008年,在信士自发集资及台湾信众的赞助下,新建天王殿,历时两年落成。全寺现有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千佛殿、三圣殿、智慧殿、牌位堂、内坛、东西厢房等建筑。全寺占地面积6613平方米,建筑面积4905平方米。
展茅街道三面环山,北面临海,生态环境优美,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。素有“五匠之乡”之称的展茅不乏手工业方面的能工巧匠,积善寺的建筑群就是展茅乡贤能人的典型著作。《周易》所记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,历经百年沧桑变迁,本寺几成断壁残垣,虽有波折,一代又一代的乡贤信众对本寺进行过数次修缮与复建。无论世道如何变化,士绅对本寺的保护变成了习惯、使命与责任,才有积善寺不断的香火,古朴的乡规、民俗与孝道文化也一代一代的传承和保护下来了。
“善念善行、天必佑之。”如今,积善寺所在的干施岙村围墙上处处描绘着孝道文化,村民们世代以“百善孝为先”作为生活准则,依旧传承着中华民族积善成德的传统。
■ 寺 院 简 介 ■
相关链接: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:浙(2024)0000092号